摘要:影帝朱一龙转发宣传、顶流丁禹兮穿他设计的衣服、成龙张国立等大佬陪他出席场合——伊能静为儿子庾恩利铺的娱乐圈路,堪称“星二代顶配资源”。可8月14日庾恩利带着首支单曲《nihilisticjoy》出道时,现实却给了狠狠一击:新歌播放量连网红神曲的零头都不及,讨论
影帝朱一龙转发宣传、顶流丁禹兮穿他设计的衣服、成龙张国立等大佬陪他出席场合——伊能静为儿子庾恩利铺的娱乐圈路,堪称“星二代顶配资源”。可8月14日庾恩利带着首支单曲《nihilisticjoy》出道时,现实却给了狠狠一击:新歌播放量连网红神曲的零头都不及,讨论度近乎为零。网友一句“没父母光环,他又是谁?”,戳破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资源轰炸”背后的尴尬——伊能静费尽心机搭的桥,终究没能让儿子站稳脚跟。
伊能静的“资源总动员”:大腕站台难掩作品冷清
庾恩利的出道,是伊能静近半年“全力铺路”的结果。为了让儿子的首支单曲有热度,她几乎动用了自己圈内所有人脉:先是在社交平台回忆“一年前恩利作为新人,被朱一龙前辈暖心pick唱电影主题曲”,借着影帝的人情让朱一龙工作室转发新歌;更早之前的7月,她还激动晒出丁禹兮穿恩利设计短袖的照片,配文“当妈的好激动”,靠顶流的流量为儿子的“设计才华”造势。
在伊能静的安排下,庾恩利的“起点”远高于普通新人:他能和刘亦菲并肩站在时尚活动的C位,能在晚宴上和成龙、向太陈岚谈笑风生,甚至张国立都曾在节目里提过“恩利这孩子有想法”。这些普通人挤破头都难沾边的场合,对他而言像是“家庭聚会”——可这些“高端人脉”没能转化成实际热度。朱一龙工作室的转发评论区里,粉丝多是“礼貌打卡”,极少有人去搜歌听;丁禹兮穿设计短袖的话题,也很快被新的娱乐新闻覆盖。
更尴尬的是,伊能静越是强调儿子的“才华”,越显得矛盾。工作室宣传里说庾恩利“有独特艺术理念”,还提到他13岁就能创作歌曲、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导演系——可这些“光环”没体现在作品里。《nihilisticjoy》的曲风偏小众实验性,歌词晦涩,既没有抓耳的旋律,也没有能引发共鸣的情感,听完后连“记住歌名”都成了难事。有网友直言:“如果不是伊能静的名字挂在后面,这首歌根本没人会点开。”
就连“救妻达人”秦昊,这次也帮不上忙。作为继父,秦昊对庾恩利的事业始终保持距离:恩利发歌时,他要么在忙着宣传新剧,要么带着妻女去度假,从未在社交平台为继子发声。一方面是秦昊的“分寸感”——他更愿意在公众面前塑造“宠女儿米粒”的父亲形象,不愿过多介入继子的事业;另一方面,两人的气质也完全不搭:秦昊的“糙汉”戏路,和庾恩利走的“文艺时尚”路线格格不入,硬凑反而会显得突兀。市场也不买“重组家庭力捧前夫之子”的账,秦昊就算想帮,恐怕也难有效果。
星二代的双刃剑:光环是通行证,也是放大镜
庾恩利的困境,不是星二代的个例——从黄奕女儿黄芊玲到小沈阳女儿沈佳润,几乎每个“靠父母入场”的星二代,都逃不过“光环枷锁”。
对他们而言,“星二代”的身份是入行的“快速通道”:黄芊玲能师从王菲的声乐老师,对接韩国顶级经纪公司;沈佳润能空降父亲的演唱会,还能拿到韩国出道的资源;庾恩利能轻松接触到朱一龙、成龙这样的大佬——可这条通道的尽头,是公众用“放大镜”审视的目光。黄芊玲12岁放弃留学去当练习生,被骂“没天赋还靠妈”;沈佳润早年因“最丑星二代”的标签被群嘲;庾恩利每次亮相,媒体标题必带“伊能静庾澄庆之子”,连他的毕业演出,焦点都落在“离异父母罕见同框”上,没人关心他的作品到底怎么样。
更要命的是,很多星二代像庾恩利一样,被父母安排得“太满”,反而没了“辨识度”。庾恩利一会儿晒和王嘉尔的合照,一会儿发设计作品,转身又进军音乐圈,“全能艺人”的标签贴得太快太急,观众根本记不住他“到底擅长什么”;黄芊玲一会儿拍广告,一会儿学唱跳,路线混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什么都想试”的心态,本质上是父母怕“错过机会”,可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做好”——没有一个领域的代表作,自然留不下印象。
公众对星二代的耐心,本就比普通新人少。大家可能会因为“好奇”点开他们的歌、看他们的表演,但如果作品撑不起来,“资源咖”“靠父母”的嘲讽会立刻涌来。伊能静一边说“恩利靠才华赢尊重”,一边又不断用“伊能静之子”的身份撬动资源,这种矛盾让听众很难产生共鸣——既然要“靠才华”,为什么还要频繁拉大佬站台?既然要“拼背景”,又何必强调“个人努力”?这种拧巴,反而让庾恩利的“才华”显得更空洞。
黄奕女儿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她手握顶级声乐资源,却因唱跳基础弱被群嘲,后来生父黄毅清贩毒入狱的旧事被翻出,网友直接愤怒质问“缉毒警察的孩子隐姓埋名,毒贩的女儿凭什么光鲜出道?”——星二代的“光环”里,不仅有父母的荣光,也藏着父母的“旧账”,一旦作品撑不起场面,这些“旧账”就会变成攻击的武器。黄奕后来在直播中为女儿辩解,反而被骂“借女炒作”,可见仅靠父母的光环,这条路不仅走不远,还可能引火烧身。
破局的关键:从“靠父母”到“靠作品”,星二代的另一条路
不过,星二代并非注定“扑街”——小沈阳女儿沈佳润、窦靖童、木村光希等人的经历,已经给出了“破局样本”,核心只有一个:放下光环,用作品说话。
沈佳润的逆袭最有说服力。今年5月,她空降父亲演唱会当“神秘嘉宾”,被骂“靠爹抢资源”“退票”,童年“最丑星二代”的旧账也被翻出;6月她以“Nina”之名在韩国出道,首张专辑主打曲首周只卖了65张,“资源咖镀金失败”的嘲讽铺天盖地。可7月,专辑里一首非主打歌《OneSpot》突然凭借魔性的“美美桑内”在抖音爆红,播放量破亿。随着歌曲走红,她背后的努力也被看见:13岁就赴韩当练习生,每天训练14小时,发高烧还在抠舞蹈细节,能流利说中英韩三语——大众这才发现,她不是“靠爹的小公主”,而是个实打实的“努力型偶像”。口碑瞬间逆转,从“被嘲资源咖”变成了“让人佩服的新人”。
窦靖童早期也顶着“王菲女儿”的光环被群嘲,说她“唱歌跑调”“靠妈蹭资源”。可她没有急着发歌、上综艺,而是沉下心去音乐节跑现场——在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上,她抱着吉他素颜演出,唱自己写的歌,哪怕台下只有几百人也认真对待;后来她为电影《七月与安生》创作主题曲《(It's Not A Crime) It's Just What We Do》,空灵的嗓音和贴合剧情的歌词惊艳了所有人。慢慢的,“王菲女儿”的标签淡了,大家记住的是“歌手窦靖童”——她用时间和作品,把“光环”变成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木村光希和欧阳娜娜,她们的“破局”靠的是“专注”。木村光希没有一出道就又唱歌又演戏,而是先专注模特领域,靠着高级脸和台风拿下宝格丽代言,站稳时尚圈后再慢慢拓展;欧阳娜娜先靠“大提琴才女”的标签深入人心,在音乐领域获得认可后,再尝试演戏、综艺,哪怕初期演技被骂,也因为“有才华”的基础而获得更多包容。
对比这些例子,庾恩利缺的恰恰是“专注”和“打磨”。他同时搞设计、音乐、时尚,看似“多才多艺”,实则分散了精力,也让大众抓不住他的核心优势;他有纽约大学的学历,却没像窦靖童那样靠线下演出积累经验,没像沈佳润那样靠长期练习打磨技能,反而依赖母亲的资源“空降”——没有作品的沉淀,再强的资源也只是“空中楼阁”。
伊能静或许明白这个道理,可她太急于让儿子“被看见”,反而忽略了“作品才是根本”。娱乐圈的法则从来简单:流量会退去,人脉会失效,只有能打动观众的作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庾恩利要走的路还长,若想摆脱“伊能静之子”的标签,终究要放下星二代的光环,用自己的实力,写出一首能让听众记住的歌、做出一件能让人认可的作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光环枷锁”,成为“庾恩利”,而不是“谁的儿子”。
来源:文安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