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关刚过,马来西亚吉隆坡空气里还带着一点未消散的新春甜气。谁能想象,一部贺岁小片的开镜仪式,在大城市的边缘等着爆发点?陈山聪、梁竞徽,还有那个每次出场都让气氛松弛下来的林盛斌,他们穿着团体大红T恤在镜头前笑得很真,身边的伍咏薇小声嘀咕句马来西亚腔调,旁边马仔D
年关刚过,马来西亚吉隆坡空气里还带着一点未消散的新春甜气。谁能想象,一部贺岁小片的开镜仪式,在大城市的边缘等着爆发点?陈山聪、梁竞徽,还有那个每次出场都让气氛松弛下来的林盛斌,他们穿着团体大红T恤在镜头前笑得很真,身边的伍咏薇小声嘀咕句马来西亚腔调,旁边马仔Daniel甚至还在搓手,镜头晃动仿佛要捕捉吉隆坡的潮湿和人声。贺岁档期这种事,每年都听腻,可今年居然连演员自己都要“赌上身家”,那味道有点怪吧?
先说山聪,他通透得很。片酬本不算多,一口气全捐出来当投资,只是“尽点棉力”,说得大气又克制。靠朋友,靠关系,靠人情,这些常看香港娱乐圈新闻的都听烂了,可当事人真正把钱扔出来,脸上的分寸其实带着赌徒边缘。你说他冲动?也不见得。他明白每个人都在等一个能够“逆冰河”的机会,哪怕是陪兄弟一场玩心跳。更别说这次编剧的老友唯唯――梁竞徽,那话说得干脆:“如果今次唔掂,就瞓街!”这是认真的?反过头想,卖楼这种事听着距离我们很远,但放到影人身上又突然特别真实,信息透明得让人有点不敢直视。
唯唯卖楼,表情有点微妙。人人都说电影行业处在“冰河期”,投资者犹犹豫豫,项目动辄搁浅。他咬着牙押上自己的安身立命,这种孤注一掷,并不伟大,更多是无奈。香港演员要搭上马来西亚阵容,彼此为“贺岁气息”哪怕只争一口气。“啱啱先食完烧肉”的自嘲,表面热闹,后面却有点凉。观众笑了,台上的人却不一定完全开心。到底开心这种东西,电影人和观众体会的侧重点从来就没一致过。
伍咏薇在边上总是闲不住,采访时,她能自如调侃自己演“阿妈”见怪不怪。可只要提起要跟两个比她还会玩的儿子斗嘴,她一边笑,还要拉上Daniel来挡枪。围观的人拍掌起哄,Daniel却有点窘迫。不过讲真,这阵小团队能动员起来,背后的默契才是核心。都几十岁的人,各种压力都试过,做事就是等一个能让彼此死心塌地一起造点声响的机会。演员之间不是没有芥蒂,但比起别的困扰,这会儿更像是一场彼此成全。你说,这看上去热火朝天,背后到底谁更心虚?说不准吧。
贺岁片市场古怪,马来西亚和香港的文化口味掺在一起,观众胃口被养刁。往年那几部大制作,花头十足,结果落得票房两极。有的片子很本地、很草根,有的又硬要蹭点国际范,最后赔本赚笑声,哪家影院里坐满都是阿姨叔叔。唯唯说他要传递“珍惜家人”,讲点温情,莫说家人这种话题已经拍遍大江南北,观众真的会捧场?这还真说不好。
现场的欢乐气氛只是表皮,大家常常低估了主创那股子无根浮躁。山聪讲“帮电影圈一把”,但心里明白,想借这票过完冬实在难。唯唯心存幻想,认为跨境阵容会吸引多点观众,数据证明马来西亚电影去年的票房整体稳定、贺岁档口碑逆转,像《小飞象》《温馨一家亲》,普通制作也一样爆过,但投资回报率嘛,还真不能只算票房这么简单,那些前期宣传、后续口碑,一环扣一环。当地媒体星洲日报、新浪娱乐的数据也摆在那,2023的春节档票房总计4亿马币,同比小幅增长,却集中在头部几部大作,剩下的本地中小制作完全靠友情价才能撑场。
Bob(林盛斌)那几句冷幽默其实挺敷衍,真正的挥洒在现场根本看不到。“你地靠样,我靠内心戏发挥。”台下好笑,台上压力,一点都不轻松。这场戏如果真爆红,Bob大概率也会抢到什么增值广告机会。可一旦票房扑街,这波人能不能无损转身?未必,娱乐圈没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
正面分析,有人把山聪兄弟情、资本抉择这种话题抬得很高,好像情义当头、孤注一掷自带加分。但圈内人都明白,电影这种行业实操并不能只靠情怀。几个主角的友情多深、故事多温馨,最终也得观众买单。数据支撑很现实:2023年香港电影出口马来西亚仍在下滑,据香港贸易发展局数据显示,对马出口的影视版权收入同比下降7%,与2019年高峰期有明显差距。观众变了,投资盘子也小了。他们这次搏一把,可能只是普通人眼中“情谊无价”里最务实的部分。
回头再看,山聪觉得一切合理合理,唯独有点看不明Bob为啥总能在团队里“抢戏”。三人笑闹,貌似深情。等下,究竟交情能不能变成票房?数据不会骗人,感情面前观众很少手软,但口袋投票可从不讲人情。有些片子再怎么社交平台刷热度,完映后一地鸡毛。其实,人情和回报,一直就不大站在同一边。或许这样纯粹点也好?
有内幕消息,据星明日报披露,这次制片公司实际筹集资金不超过整体制作预算的五成,其余缺口要靠主创自己零敲碎补。现场参与拍摄的马来西亚年轻演员Daniel,过往有过两部贺岁短剧经验,这回可算是大银幕首试水。伍咏薇的友情价名副其实:她同期还有两部港剧邀约,却谢绝全部救急,只为一句“老友”。场面看上去温馨,实则暗流不止。
吉隆坡那场开镜,主创们的笑容本质上是一层滤镜,掩不住焦虑。有人觉得这种低成本制作根本翻不起水花,也有人信他们真能以“小而精”杀出重围。网络上已经有不少质疑,认为题材老套,目前还没爆出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桥段。可谁也无法百分百判断,小制作贺岁档逆袭的奇迹早已有先例。有市场信心吗?很难有定论。
换个视角,贺岁片到底值不值得主角们如此孤注一掷?真的说不准。梁竞徽卖楼,表面上像极了唐吉诃德——但真要深挖,或许只是演员们不得不拼命寻找存在感的自救方式。职业风险,外人看不见,行业结构没变,靠几个人的热情砸出来的水花,终究是昙花还是谁也不好说。观众愿不愿意买账,马来西亚和香港的文化差异能不能被这部电影接住,没人敢打保票。
眼下,行业里满是等待机会的人。片场在农历新年后一片红色,人情温情都烘托得足够,故事线压根不清晰也无妨。聚光灯停了之后,这些演员回家要面对哪种取舍和落差?该赚的钱还是得赚,对这个圈层来说,努力和无力几乎是同义词。
其实,有没有票房已不是重点,大家更像是在用力证明,自己还能为电影这事拼最后一次。
新年贺岁片能不能翻身,主创能不能靠这场孤注一掷安顿下来?一年后也许就有答案——但答案其实也无所谓了。
来源:14头条全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