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尽管四大天王携跨界之威,纵横捭阖,但也同样有人说,他们起于乐坛,所以应该单就乐坛,来谈他们的成就。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四大天王是传奇。
尽管臧否与流言皆颇多,但始终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们的地位。
也尽管四大天王携跨界之威,纵横捭阖,但也同样有人说,他们起于乐坛,所以应该单就乐坛,来谈他们的成就。
言论底下,是种种心思。
而本文,将以“红极”之序,来回看昔年。
这很有趣。
先要厘清两个概念。
一个是“红极”,另一个是地域。
要想说一句“红极”,那必然该有一些标志性的现象,而不是靠拥趸“嘴上”论英雄,也即比如唱片销量、时尚影响和媒体声势等等。
而为何要谈“地域”?
以四大天王来讲,每个人的入行、出道、成名等职业生涯轨迹,是并不相同的。
所以当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故应分项述之。
我们从香港开始。
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如果单独看四大天王,他们在香港乐坛红起来的顺序,显而易见,是张、刘、黎、郭之序。
但若说“红极”呢?
1985年,谭咏麟已经独霸香港乐坛,其下一众歌手“捧月”。
张学友和刘德华,皆于此年度首发唱片,二人命运迥异,前者一卖二十万张,当即位列红星,后者无人问津。
问题来了,此时的张学友,是否“红极”?
笔者以为,不够。
五年后。
刘德华终于步入了香港的乐坛颁奖礼,并且甫一出场,就玩了个“大”的。
TVB那个向来被视作王级歌手标志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居然就这么直愣愣地砸在了他的头上。
也就在此时,开始有了“两大家族”之说。
一者刘,一者张。
而这又算不算“红极”?
笔者以为,这里有一个巨星缺位的“真空期”概念,二人也显然并没有,达到昔年谭张争霸的声势与影响力。
所以,仍然不够。
一年之隔。
黎明崛起,夺十大中文金曲IFPI香港全年销量最佳大碟奖,“三剑客”之名出现。
这个名号出现不到半年,郭富城回港。
他在香港首发精选集和粤语专辑,皆卖出破三十万张的销量,以无可争议之势,与三位此前香港乐坛最红的歌手并肩。
四大天王势成。
二人又够不够“红极”?
笔者认为,从1985年开始,张、刘、黎、郭四人,先后踏足粤语歌坛,若以“红极”为标准,则只有从四大天王“封号”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才算相合。
自此开始,四人比肩昔年谭张地位,并正式“统治”乐坛。
也才可称“红极”。
再看台湾。
香港歌手红遍台湾,谁是顺序上的第一人?
或是刘郭之争。
四大天王首发普通话歌曲专辑的顺序,依次是1986年张学友的《情无四归》、1989年刘德华的《爱的连线》、1990年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以及1991年黎明的《今夜你会不会来》。
截止1990年。
张学友已经发行了三张普通话专辑,但毫无水花。
刘德华发行了两张普通话专辑,第二张普通话专辑《如果你是我的传说》,于10月27日进台湾金曲龙虎榜,一周冠军,在榜十二周。
郭富城首发唱片《对你爱不完》,10月14日进榜,两周冠军,在榜十一周。
也就在这一年,郭富城当选十大最受欢迎港星第一名。
这么看下来,郭富城就是第一个红遍台湾的香港歌手,而后是同年度的刘德华,再次是1991年携《今夜你会不会来》赴台的黎明,最后是1993年凭《吻别》大爆的张学友。
郭富城或拔头筹。
然后是内地。
普通话唱片的发行顺序,上面已经讲到。
而又是谁,先在内地掀起风浪?
有位城迷朋友,提供了一张昔年内地的唱片引进销量月冠图表,各位可以猜一猜,前三分属哪几位歌手。
比较有趣的是,有多位歌手,以三次销量月冠并列第五,其中就有两位天王。
这两位天王,当然就是郭富城和刘德华。
二人也是最早在内地市场搅动风云的人物,其中,郭富城于1992年5月和6月,连续销量月冠,紧接着卖断货,到了8月,轮到刘德华月冠。
又很显然,张学友的销量月冠,仍然以《吻别》为始。
回过头来,以销量月冠数量雄踞内地市场前三的歌手,分别是张学友、周华健和任贤齐,次数依次为12、9和8。
很遗憾,表单中没有黎明的名字。
这并非绝对值,但可供乐迷参考,揣测当年走势。
郭富城再拔头筹。
1992年,是华语乐坛的“惊变”之年。
这一路行来。
四大天王,因各自的策略规划和个人选择,在销量表现上,不同区域或各有千秋,也不见得,他们就能在群雄环伺的激烈竞争中,总拔得头筹。
但天王之威,迄今仍无人可以撼动。
语毕。
来源:唐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