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2月,由黄子华主演、陈茂贤执导的香港电影《破·地狱》以1.22亿港元票房刷新了香港本土电影纪录,成为新的票房之王。影片在内地同样表现不俗,豆瓣评分高达8.7,市场预测票房有望突破十亿。就在这部影片备受瞩目之际,一场关于香港电影“灵魂”是否仍存的争论
破纪录的《破·地狱》,港片的“灵魂”还在吗?
2023年12月,由黄子华主演、陈茂贤执导的香港电影《破·地狱》以1.22亿港元票房刷新了香港本土电影纪录,成为新的票房之王。影片在内地同样表现不俗,豆瓣评分高达8.7,市场预测票房有望突破十亿。就在这部影片备受瞩目之际,一场关于香港电影“灵魂”是否仍存的争论也随之而起,陈百祥和杜琪峰这两位业界名人的不同观点将这一话题推向高潮。
《破·地狱》的成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黄子华的票房号召力是其重要支柱,从喜剧演员到票房担当,他的转型堪称教科书级别。影片的剧情既具社会批判性,又贴近普通观众的情感体验,令人动容。加上陈茂贤独特的导演风格,以黑色幽默为底色,赋予故事一种苦涩的力量感,成功抓住了观众的心。
这种成绩是否能被复制却是一个未知数。在过去几年,香港电影偶有佳作,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苏并未到来。市场环境变了,观众的口味变了,甚至连创作者的心态都变了。《破·地狱》能否开启一个新时代,抑或只是市场上的一次短暂高潮,值得深思。
近年来,香港电影市场显然已经不再是仅靠本地观众支撑的“自留地”。内地市场的开放为港片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破·地狱》为例,其强劲的票房表现离不开内地观众的支持。但要迎合更广泛的市场,创作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妥协,比如弱化本地化表达,选择更普适的叙事主题。这种适应虽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但也被一些人认为损害了港片的“灵魂”。
杜琪峰对“缺乏灵魂”的忧虑正是针对这一点。对他来说,香港电影的灵魂在于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强烈的个性表达,而非一味迎合市场。但在陈百祥看来,创作灵魂固然重要,市场环境的适应力却是当下更现实的生存之道。
究竟是创意不够,还是环境所迫?这恐怕是一个“鸡生蛋”式的问题。香港电影曾在资源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创造过无数经典,这是创意驱动的结果。但今天,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重心早已转移,香港电影逐渐丧失了过去的生产优势。
以《破·地狱》为例,它的高质量其实是创意与市场环境折中后的结果。影片不仅保留了一定的本地特色,还选择了更符合内地市场口味的叙事方式,这种平衡无疑值得其他港片借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这种平衡并非轻而易举,创作者需要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微妙的契合点,而这正是最难的部分。
陈百祥和杜琪峰的争论,表面上是关于“灵魂”的存亡,实质却是对香港电影未来路径的不同解读。前者更务实,后者更理想化,两种观点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香港电影要如何自处?
或许,《破·地狱》提供了一种可能。它证明了优质内容仍然有市场,只要创作者能够在叙事层面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表达,无论是本地观众还是内地观众,都会愿意买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香港电影不必纠结于单纯的市场迎合或故步自封,而是可以通过跨区域的协作找到新的活力。
在《破·地狱》的余温中,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像它一样的作品,既承载香港电影的情怀,又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来源:儿童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