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牵着她的手,一边一个,机械地、下意识地、安静地向城外走去。没有人说一句话。琼瑶的鞋子早已不知去向,但她浑然不觉,只是默默地跟着父母走出东安城。
六岁的琼瑶,跟着父母两个弟弟,为了逃难,一路奔波。
在逃亡四川的路上,他们一家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军人——曾连长。
这位军人,让他们一家跟着部队一起走,这样路上安全一点。
在兵荒马乱的路上,琼瑶的两个弟弟走散了。
这支部队,去和日军交战了。
本来一家五口,现在只剩下一家三口。
琼瑶说,她不知道一家三口在城里站了多久。只知道,最后,她的父母终于开始走动了。
他们牵着她的手,一边一个,机械地、下意识地、安静地向城外走去。没有人说一句话。琼瑶的鞋子早已不知去向,但她浑然不觉,只是默默地跟着父母走出东安城。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肃穆,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出了城,地上满是煤渣和碎石子,她赤着脚踩在上面,每一步都像刀割般刺痛。但她咬紧牙关,一声不吭。
父母的沉默让她的心酸楚不已。尽管她年纪尚小,却已深深感受到那份凄凉、那份悲痛和那份绝望。
城外有一条河,叫作东安河。要离开城,必须经过河上的那座桥——东安桥。
他们一家三口像木头人一样,缓慢地走上桥。母亲走到桥中央,突然停下脚步,倚在栏杆边,痴痴地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
琼瑶不知道母亲要做什么,但父亲却像闪电般扑了过来,一把抱住母亲。虽然他们没说一句话,但彼此心中早已有了默契。父亲知道母亲想做什么。
“不行!”父亲流着泪喊道,“不行!”
“还有什么路可走吗?”母亲凄然问道,“两个儿子都丢了,所有的行李和衣服也没了。凤凰连双鞋子都没有。曾连长走了,日本军人马上就要打来……我们还有路可走吗?孩子没了,我的心也死了!而且,日本人追来了,我们也是死路一条。与其没有尊严地死在日本人手里,不如有尊严地死在自己手里!”
父亲仰天长叹:“好吧!要死,三个人就死在一起吧!”
母亲俯下身,轻声问琼瑶:“凤凰,你要不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死?”
那时,琼瑶只有六岁,但她已经见过了太多的死亡。她知道,死了就不能动了,不能说话了,不能站起来了……
至于“死亡”的真正意义,她依然懵懵懂懂。可是,既然她跟定了爸爸妈妈,他们要去“死”,她又怎能独自活着?
琼瑶只觉得心里酸涩难忍,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眼眶里满是泪水。她想起了麒麟和小弟,知道他们丢了,再也见不到了。于是,她点了点头,轻声回答:“好!”说完,她哭了。
母亲也哭了。父亲也哭了。
他们一面哭着,一面走下桥,来到岸边的草丛里。琼瑶亲眼看到父母相对凝视,凄然地拥吻在一起,然后从斜坡上滚入河中,一直滚进了河水。
河水并不深,琼瑶看到父亲将母亲的头按在水中,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母亲不再动弹,父亲也不再动弹。河水虽未将他们淹没,却已让他们窒息。
琼瑶开始慌了。她不知道父母是否已经死去,但她既然答应了要一起死,当然也得死。可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死。既然父母说要死便滚进河水,那她也得下水。
于是,她一步一步走向河中,慢慢靠近父母。水流湍急,她的身子摇摇晃晃,几乎要跌倒。河水逐渐淹没了她的小腿、膝盖,直到没过她的腰时,她再也站不稳,一屁股坐了下去。
河水瞬间淹到了她的脖子。恐惧、惊吓和悲痛如潮水般涌来,她本能地放声大哭,边哭边喊:“妈妈呀!爸爸呀!妈妈呀!爸爸呀!……”
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但她依稀看到母亲的身子动了。接着,她感到母亲的手在水底摸索,抓住了她的脚。
原来,母亲并没有死。她只是被水淹得昏昏沉沉,却被琼瑶的哭喊声唤醒了。母性的本能驱使她去保护女儿,她的手在水底摸索,正好握住了琼瑶的脚。顿时,她清醒了,彻底清醒了。
琼瑶看到母亲挣扎着从水中坐起来,又去拉扯父亲。父亲也没死,湿淋淋地从水中坐起,怔怔地看着母亲。母亲流着泪说:“不能死!我们死了,凤凰怎么办?”
这句话让琼瑶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于是,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哭完后,父亲和母亲决定不死了。他们三人从水中爬上岸,重新站在阳光下。
那天,阳光明媚。他们一家三口,从头发到衣服都在滴水,除了身上的湿衣服,一无所有。离开家乡以来,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一贫如洗”——还真是入水“洗”过了。
顶着满头的阳光,他们大踏步向前走去。因为琼瑶没有鞋子,父亲心疼,常常把她背在背上。那一刻,她对亲情的感受从未如此深刻。尤其是想到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弟弟,她的心更是揪痛不已。
父母走得很安静,很沉默,也很轻松,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任何“负担”了。他们似乎连顾忌和害怕也没有了,对一切都不在乎了。
(事实上,此后许多年,琼瑶的父母常谈起这次“死后重生”,认为那是他们一生中最“海阔天空”的一刹那,对生与死、得与失,都置之脑后。)
他们一家三口就这样“活”了过来。
后来,那位曾连长帮他们找回了两个弟弟,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琼瑶,十六岁,正值花季,却已尝尽苦涩。
那年,她刚升入高中,课余时间几乎全部沉浸在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文学作品。
她形容自己对文学处于一种“饥饿状态”,贪婪地“吞咽”着中外名著。
书籍的滋养让她的思想日渐丰富,对人生的爱恨别离也愈发敏感。
她常常陷入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她在书中寻找,未果;在教室里寻觅,无获;在家庭中探寻,更是徒劳。
琼瑶的父亲在师范大学任教之余,还忙于演讲和著述,生活节奏紧张。母亲则一边教书一边操持家务,深夜还要帮父亲校对文稿。他们忙得无暇顾及琼瑶内心的波澜。
琼瑶感到无比的寂寞。学校里,她虽有几个好友,但与琼瑶相比,她们显得太过“天真”。琼瑶满腔的热情无处释放,满脑的疑问无人解答。
一天,学校发给她一张“通知书”,要求她带回家让父母“盖章”。通知书上写着:她的数学成绩只有二十分,需家长“严加督导”。这类通知书对她来说并不陌生,但那天,她的情绪格外低落,自卑感如潮水般涌来。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既不成功,也不优秀,更不可爱。
她拿着通知书回到家,却发现她那总是出类拔萃的小妹正坐在玄关抱头痛哭,父母在一旁竭力安慰。琼瑶惊慌失措,急忙询问妹妹为何如此伤心。母亲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怜爱与骄傲:“她实在太要强了,哭是因为考了九十八分,没拿到满分!”
琼瑶目瞪口呆,口袋里的通知书仿佛千斤重,难以拿出。然而,老师的命令不可违抗,第二天必须盖章交回。
她磨蹭到深夜,终于鼓起勇气将通知书递给母亲。母亲一看,脸色瞬间阴沉,抬头对琼瑶说:“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的妹妹?”
琼瑶心如刀绞,额上冷汗直冒。她冲出房间,跑到夜色沉沉的街头,伏在围墙上,泪如雨下。那一刻,她想起了东安城,想起了弟弟们失踪时,父母问她是否愿意一同赴死。童年的她,早已与死亡擦肩而过。如果那时死了,现在就不会如此孤独、痛苦和无助了!
当晚,琼瑶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这是她成长以来,第一次如此坦率地向母亲“告白”。如今,她已记不清信中的全部内容,只依稀记得有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母亲,我抱歉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能带给你骄傲,只能带给你烦恼。
我却无力改变我自己,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但是,母亲,我从混沌无知中来,在我未曾要求生命以前,我就这样糊糊涂涂地存在了。
今天这个‘不够好’的‘我’,是由先天后天的许多因素,加上童年的点点滴滴堆积而成。
我无法将这个‘我’拆散,重新拼凑,变成一个完美的‘我’。
因而,我充满挫败感,充满绝望,充满对你的歉意。
所以,母亲,让这个‘不够好’的‘我’,从此消失吧!”
写完信,琼瑶找到母亲的一瓶安眠药,整瓶吞下。
当她再次醒来时,已是一周之后。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手腕上吊着点滴瓶。母亲坐在床边,紧紧握着她的手,红肿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琼瑶立刻明白,另一个世界还不准备收留她。
她张开嘴,痛喊了一声:“妈妈啊!”
母亲顿时抱住她的头,泪如雨下。琼瑶也哭了。母女俩紧紧相拥,哭成一团。母亲哽咽着说:“凤凰,我们以前曾经一起死过又重生,现在,我们再一次,一起重生吧!”
琼瑶哭着点头,紧紧抱住母亲。心中疯狂地呐喊着:对不起,母亲,我又把你弄哭了!以后,我一定不能让你哭,不论再发生什么事,我不要你哭!
一周后,琼瑶出院回家。父亲送给她一架古筝,庆祝她的重生。琼瑶很少收到父亲的礼物,觉得格外珍贵。尽管她始终没学会弹古筝,却常常抱着它,随意拨弄。古筝的声音清脆,带着颤音,袅袅不绝。每次拨弄时,她的心也随之震颤,哀愁如丝般萦绕。
十六岁过去了,琼瑶的苦涩日子却仍未结束。
(注:琼瑶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心中依旧酸楚。许多人看到今日的她,总觉得她是一个被命运之神特别眷顾的女人,拥有许多别人求之不得的东西。然而,谁能真正知道,她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十八岁,本应是如花般绚烂的年华,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然而,琼瑶的十八岁却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她日渐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精神恍惚。每当她站在镜子前,总觉得自己像一张薄纸,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吹散。在学校里,同学们给她取了个绰号——“林黛玉”,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她的憔悴与脆弱。
就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的国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位老师比她年长二十五岁,曾有过婚姻,妻子已去世。他孤身一人来到台湾,在一所中学任教已有七年。
他学识渊博,满腹诗书,身上散发着中国文人的儒雅气质。诗词歌赋、书画篆刻,他无所不精。琼瑶对他充满了崇拜,而这种崇拜,在孤独与寂寞的交织中,悄然变质。
老师对琼瑶的怜惜,也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更深的情感。他们都孤独,都寂寞,彼此吸引,无法抗拒。尽管老师深知这段感情注定没有结果,但他依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爱情一旦萌芽,便不受年龄、身份、地位或道德的束缚。琼瑶在这段感情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狂喜,仿佛终于在这世间找到了归属。然而,这段感情也伴随着无尽的痛苦与挣扎,像惊涛骇浪般将他们淹没。
他们约定,五年后,等琼瑶大学毕业,再一起奋斗出一片属于他们的天空。然而,五年对琼瑶来说,是如此漫长。考大学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她不敢想象,如果考不上大学,她的命运会如何?父母的反应会如何?她和老师的未来又会如何?
她夜以继日地捧着书本,拼命学习。那些她始终弄不懂的数学公式和与她毫无关联的西洋文字,成了她生命中的噩梦。
她常常对着书本发呆,心中充满疑惑:为什么这些“X+Y”有权利决定她的爱情、她的前途,甚至她的生命?
她不懂,生命中有太多的“为什么”,而她偏偏要去弄懂那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命运的无情终于降临。琼瑶落榜了。
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计划,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她躺在床上,整整三天,拒绝下床,拒绝吃饭,拒绝见任何人。她只想死去,结束这一切的痛苦与失望。
母亲坐在她的床边,强忍着失望,握着她的手鼓励她:“凤凰,你才十九岁,来日方长。大学联考年年都有,今年失败了,明年再来!只要你不灰心,继续努力,我对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琼瑶心中却充满了绝望:“母亲啊,你还要我明年再来?后年再来?你对我有信心,可我对自已却没有信心啊!如果明年再失败,后年再失败……我必须一次次面对自已的失败吗?母亲啊,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优秀,也没有你期望的那样勇敢……我只想死去,只想马上死去!”
小弟、小妹和麒麟围在她的床边,悄悄商量着如何安慰她。小妹捐出了她的零用钱,小弟和麒麟买来了琼瑶最爱吃的牛肉干、花生米和水果。
他们捧着食物,走到她床边,轻声说:“姐,不要伤心了,考大学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明年再考就好了嘛!来,吃点东西吧!”
琼瑶泪眼模糊地看着她的弟妹们。他们都那么优秀,唯有她,是家中的失败者。她是父母的耻辱,是全家人的负担。她推开食物,什么都不想吃,只想死去。
而她的老师,此刻却无法来到她的身边。他不能公然走进她的家庭,不能探视她,也不能安慰她。咫尺天涯,如同万仞千崖,他无法飞渡。他们的五年计划,终成泡影。绝望的爱情,终究只有绝望。
琼瑶几乎不敢想到他,每当想起,她的心便如泣血。她多么希望地球毁灭,或者,至少让她死去,结束这一切的痛苦。
在强烈的求死意志中,她写下了一首小诗,寄给老师,作为诀别的纪念:
我值何人关怀?
我值何人怜爱?
愿化轻烟一缕,来去无牵无碍。
当细雨湿透了青苔,当夜雾笼罩着楼台,请把你的窗儿开,
那漂泊的幽灵啊,四处徘徊,
那游荡的魂魄啊,渴望进来!
请把你的窗儿开,
我必归来,与你同在!
然后,她吞下了大量安眠药和镇静剂,试图结束自已的生命。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允许她轻易逃离。人类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她千方百计想死,却始终无法推开死亡之门。她被救活了,再次面对这个让她痛苦的世界。
琼瑶说,她几乎让父母发疯了。三年内两次求死,简直不可思议。她自已也快疯了,生既无欢,死又何憾?为何求生不得,求死也无门?
十八岁的花样年华,本该充满希望与梦想,却成了琼瑶生命中最黑暗的篇章。她的青春,被痛苦、孤独与绝望填满,而她,只能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求生。
2024 年 12 月 4 日,琼瑶因一氧化碳中毒离世。
琼瑶曾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她对生死的独特见解: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她坦言,自己会努力保护自己,好好活着,像火花般燃烧,尽管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火花可能会越来越微弱,但她依然会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至于“死时愿如雪花”的愿望,她认为这可能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实现。雪花的飘落是短暂的,不会在空中徘徊多年。她希望家人能理解并成全她的愿望,让她像雪花一样,轻盈地归于尘土。
琼瑶深刻体会到,人生最无奈的事,莫过于无法选择生,也无法选择死。许多习俗和根深蒂固的生死观念束缚着人们,但她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是时候改变这些观念了。
谈及“生死”,琼瑶指出,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充满变数的,唯有“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且无法逃避的。相比之下,“生命”的到来却是偶然的。
她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无数偶然的结果——如果父母不曾相遇,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没有结合,那么今天的“你”就不会存在。
更不用说,在受精的过程中,是几亿个“竞争者”中的唯一胜利者才造就了现在的你。
因此,“生”是无数偶然的叠加,而“死”却是从出生那一刻就已注定的必然。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
琼瑶呼吁,我们应该以正能量的方式面对死亡。
当然,如果是因为横死、夭折、天灾、意外、战争或疾病等原因导致的生命终结,那确实是悲剧,这些悲剧应尽力避免。
但如果是自然老去,走向死亡则是生命的必然。然而,老去的过程往往漫长而痛苦,而亲人“有救就要救”的观念,常常会延长这种痛苦。
琼瑶恳请大家,用正能量的方式对待死亡。当亲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不必过度悲伤,而应为他们感到欣慰。因为他们终于走完了这趟辛苦的旅程,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获得了永恒的安宁。
琼瑶的生死观充满了哲思与温情,她希望人们能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结,让死亡不再是恐惧与悲伤的代名词,而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
来源:一枚小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