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无数观众在屏幕前红了眼眶。这位58岁的香港艺人,在职业生涯的第37年,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春晚亮相。他的那句"我何德何能有机会上春晚",既是对个人际遇的谦卑感慨,也意外叩开了时代变迁的隐秘通道——这场迟到了三十余年的"春晚首秀",
2025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无数观众在屏幕前红了眼眶。这位58岁的香港艺人,在职业生涯的第37年,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春晚亮相。他的那句"我何德何能有机会上春晚",既是对个人际遇的谦卑感慨,也意外叩开了时代变迁的隐秘通道——这场迟到了三十余年的"春晚首秀",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点,更是大湾区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历史性回归。
陈小春的春晚首秀,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当《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变成西装革履的舞台表演者,当古惑仔的江湖气韵融入国家级文艺殿堂,这种戏剧性的身份转换背后,藏着香港流行文化在华语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移轨迹。
上世纪90年代,陈小春以《古惑仔》系列中的"山鸡"形象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符号。那时的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们,在春晚舞台上却长期处于"缺席在场"的微妙状态——他们的作品通过盗版光碟、街头录像厅渗透进内地每个角落,却鲜少有机会登上主流媒体舞台。这种文化传播的"地下性",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注脚。
2025年的春晚设计团队显然深谙这种文化心理密码。当《万水千山总是情》的旋律响起,汪明荃的旗袍与钟楚曦的现代舞交织;当《红日》的节奏点燃全场,张智霖与周柏豪的互动重现港片黄金时代的兄弟情谊,这场大湾区经典串烧早已超越普通歌舞表演的范畴,成为对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文化交融史的浓缩叙事。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表演全程使用粤语演唱。在普通话占据绝对主流的春晚舞台,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宣言。从1984年张明敏用普通话唱响《我的中国心》,到2024年大湾区艺人集体以粤语开唱,四十年间完成的不只是语言形式的回归,更是文化自信的螺旋式上升。
粤语歌的这次"破圈",恰逢其时分地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趋势。在短视频平台上,粤语老歌翻唱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亿次;音乐App的年度榜单中,重新编曲的经典粤语歌长期霸占前十。这种"复古潮流"绝非简单的怀旧情绪作祟,而是新生代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特质的主动追寻。
陈小春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何德何能",恰恰暴露了香港艺人对这种文化势能转换的微妙感知。当曾经需要仰望的"庙堂"主动敞开大门,当方言艺术获得国家级平台的郑重加持,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新校准,正在重塑整个华语娱乐产业的生态格局。
此次春晚的"大湾区方阵"构成颇具深意:60后的汪明荃、70后的陈小春张智霖、80后的薛凯琪、90后的刘惜君,四代艺人同台勾勒出完整的文化谱系。这种代际传承的刻意呈现,暗示着大湾区概念已从政策文本走向文化实践,正在构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同体。
值得关注的是演出中《湾区情缘》的全新创作。这首融合粤剧腔调与电子节拍的作品,在钟楚曦的现代舞演绎下,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振。编曲中刻意保留的茶楼叫卖声、渡轮鸣笛声,将听觉记忆转化为文化身份认同的密码。这种"新岭南美学"的探索,或许比单纯的经典复刻更具时代价值。
演出结束后,#春晚粤语歌听哭了#迅速登上热搜榜首,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8亿。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家庭三代人共看春晚时的文化共鸣——父母辈在《万水千山总是情》里重温青春记忆,80后在《海阔天空》中寻找儿时的摇滚情怀。对于小编来说这届春晚粤语歌的环节可能是我唯一值得与同事分享的话题吧。
来源:草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