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社会病态人:戏子病亡成热点,院士仙逝少人问?

好看影视 港台明星 2025-02-07 21:20 1

摘要: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享年99岁。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享年99岁。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中华儿女心痛不已,我们痛失了一位卓越的科学泰斗,又走了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然而,让人愤怒的是,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我们却目睹了一种令人心寒的现象:台湾省艺人大S病亡时,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网民们不厌其烦地发文悼念,成为各社交媒体的榜首热点。

今天,当我国的国之栋梁,中科院院士、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老先生仙逝时,社交媒体、网络、网民中却鲜有人站出来发声悼念这位伟大的老人。

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英雄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难道这就是当前的社会现状?如果这样,是我们国之悲哀,民族之不幸!

娱乐产业在现代社会的媒体格局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往往对娱乐明星的动态给予高度关注。

大S作为台湾省知名艺人,的确在其演艺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广泛的知名度。当她病亡的消息传出时,媒体就像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迅速围拢过来。

从娱乐新闻媒体到各大综合媒体的娱乐板块,纷纷开启了全方位的报道模式。这种聚焦机制是娱乐产业与媒体长期相互依存关系的体现。

媒体深知娱乐新闻能够轻易地抓住大众的兴趣点,而娱乐明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报道上不遗余力。

大S的粉丝群体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粉丝们对偶像有着深厚的情感投入,他们视偶像为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精神寄托。

当偶像病亡的消息传来,粉丝们陷入悲痛之中,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哀思。他们通过撰写悼念文章、分享与偶像有关的回忆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宣泄出来。

这种追星行为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下迅速扩散,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而大众中存在的跟风现象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热度。

很多人可能并非大S的铁杆粉丝,但看到周围人都在关注和讨论这个话题,便也加入其中,使得关于大S病亡的话题热度不断攀升,形成了一种看似全民关注的热潮。

娱乐新闻具有轻松消费的特性,这也是它能够迅速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原因。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需要寻找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来缓解压力。

娱乐明星的生活琐事、情感纠葛等新闻内容,不需要观众具备太多的专业知识就能理解,并且能够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八卦心理。

相比之下,大S病亡这样的事件更能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因为它涉及到生命的消逝,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

这种轻松消费性使得娱乐新闻在大众传播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

黄旭华院士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他在核潜艇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核潜艇技术的空白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黄旭华院士毅然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他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技术难题,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建造,从无到有,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黄旭华院士这一壮举使我国在核潜艇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拥有者的巨大跨越,为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贡献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院士仙逝时,媒体却显得十分冷淡。与对大S病亡的大肆报道形成鲜明对比,关于黄旭华院士逝世的新闻往往只是简短的消息报道,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广泛的传播。

部分媒体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娱乐新闻的报道中,而忽视了对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国家功臣的关注。

这种报道的失衡反映出媒体在价值判断上的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黄旭华院士的逝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重大意义,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去弘扬院士的精神和贡献。

大众对黄旭华院士逝世的反应也较为冷淡,这反映出大众对科学英雄的忽视。在当今社会,大众的关注点更多地倾向于娱乐领域,对于科学、科技等领域的关注度较低。

很多人可能对娱乐明星的名字、作品如数家珍,但对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却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大众缺乏对科学研究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在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中,大众更容易被娱乐明星的光环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默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现代社会中,娱乐文化呈现出过度膨胀的趋势。娱乐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娱乐产品层出不穷,娱乐明星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这种过度膨胀使得娱乐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挤压了其他文化领域的生存空间。娱乐新闻成为媒体的宠儿,而科学领域的新闻则被边缘化。

娱乐文化的过度膨胀导致大众的价值取向逐渐向娱乐倾斜,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娱乐明星的动态,而对其他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缺乏应有的关注。

媒体的逐利本质在这种病态现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将流量和点击率作为首要目标。

娱乐新闻能够带来较高的流量,因此受到媒体的青睐。而对于像黄旭华院士逝世这样的新闻,媒体认为其缺乏商业价值,便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报道。

这种逐利行为导致媒体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没有发挥好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媒体应该认识到,除了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该承担起传播正确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教育体系在科学精神培养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但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还不够深入。

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忆科学知识,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使得大众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对科学家产生足够的敬意,也缺乏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关注。

媒体应该进行自我矫正,重新审视自己的报道方向和价值取向。在报道内容上,要实现娱乐新闻与其他领域新闻的平衡,加大对科学、文化、社会公益等领域的报道力度。

对于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英雄人物,媒体要深入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通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形式,全面展示他们的贡献和精神。

同时,媒体要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通过积极的报道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众认识到科学英雄的重要性,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强化科学精神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科学精神的内涵。

同时,要加强对科学家事迹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重之情,从而提高大众对科学事业的关注度。

大众需要自我觉醒,意识到这种关注失衡现象的不合理性。要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拓宽自己的关注视野,要积极关注科学领域的发展。

只有大众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构建一个健康、理性的社会关注体系。

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加可悲。”中国的科学巨匠是民族的国宝,我要倍加珍惜和爱戴!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曾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我们没有资格忘记他们,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过去的英雄是侧重于打江山的良将和治国的能臣,今天的英雄就是像黄旭华一样的伟大的科学家。

这样的科学家如凤毛麟角,他们对国家民族作出了难以估量的卓越贡献。如下文中的“光学之父”王大珩,钱学森、邓稼先、王永志、袁隆平、黄旭华等科学巨匠,他们才是中国真正名星。

希望中国的媒体,切实负起媒体主体责任,承担社会责,多报道中华民族的科学巨匠,少报道那“娱乐至死”的艺人,多讲好中国的故事,宣传好大国形象。

希望中国的网民们,多关注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群体,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做一个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

来源:疏影拂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