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张国荣纵身一跃,留下一句“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22年后的今天,他的歌声与电影仍被千万人传颂,而
2003年4月1日,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张国荣纵身一跃,留下一句“我一生未做坏事,为何这样?”。22年后的今天,他的歌声与电影仍被千万人传颂,而
人民日报曾评价:“这个流量当道的娱乐圈,配不起张国荣”。为何在数据为王的时代,一个逝去多年的艺术家反而成了“顶流”?
答案或许藏在他与抑郁症的抗争、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当下娱乐圈的浮躁对比中。
张国荣离世前饱受抑郁症折磨,即使身处事业巅峰,他仍无法摆脱“无脚鸟”般的孤独感。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完美主义”与公众压力的控诉。反观今日,明星靠热搜维持热度,演技奖项沦为流量游戏,与张国荣“用作品说话”的坚持形成鲜明对比。
从《倩女幽魂》的宁采臣到《阿飞正传》的旭仔,张国荣塑造的角色跨越性别与时代,成为华语文化的精神图腾。如今,短视频平台上他的《Monica》被二次创作,年轻人在弹幕中刷屏“考古打卡”,证明经典无需流量包装,只需真诚。
人民日报力推张国荣,不仅因其艺术成就,更因他“本身得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曾自掏腰包为剧组改善伙食,提携后辈不问回报。而当下,粉丝为偶像刷榜、控评,艺人却鲜少回馈社会。这种反差背后,是娱乐产业从“以人为本”到“以数据为本”的异化。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若张国荣活在今天,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用热搜衡量价值的时代?你心中最难忘的“哥哥”瞬间是什么?
---
来源:阿傲娱乐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