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点说在前,本片确实成功营造一种“欢乐感”,死后世界除了每个人长得有点像是万圣节派对画了妆的模样外,生活压力不亚于活人世界,无论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怀才不遇想要一展抱负的挣扎等……
清明连假碰巧找到这部在去年很火的台湾恐怖喜剧《诡才之道》,正好适合不太敢看恐怖片又想要看点刺激口味的观众如我。
不过仔细回想,近几年好像也因为热搜的缘故看了不少台湾鬼片。
除了异军突起的《咒》借着第一人称视角成功营造不安气氛以外,台片不知是碍于动画还是后制的门槛,总不是真的很恐怖……
优点说在前,本片确实成功营造一种“欢乐感”,死后世界除了每个人长得有点像是万圣节派对画了妆的模样外,生活压力不亚于活人世界,无论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怀才不遇想要一展抱负的挣扎等……
电影几乎开门见山地告诉观众:“死”、“活”都很累。
我们看见的“灵异”、“闹鬼”、“撞鬼经验”,其实正是死后拿到专业厉鬼证的鬼怪们,努力表现自我赚取微薄的生活费(也就是待在鬼界的权利),有影评说这像是灵异版的《怪兽电力公司》,这么说好像也是。
不工作就是浑噩度日或等着被消失,生前生后都得努力,编剧如此的安排倒也符合讽刺台湾省社畜处境的本土笑点。
不过,贯穿全片的“鬼界节目”看起来是老派的综艺秀,台湾的综艺节目早就落寞,因此当富时代感的背景跟电子用品,配上智能手机、网络媒介、主播等新兴职业,《诡才之道》也有一种冲突感。
导演有效的运用这种冲突,让我们看见曾红极一时过气女星“时代女鬼凯萨琳”,如何一点一滴的被自己栽培出的“新时代女鬼洁西卡”的网络行销给取代。
而讲到年轻一代,就必须要看看我们这位女主角——外表看似年纪轻轻就死于非命的卓晓雷,她又有什么故事呢?
剧透在前,卓晓雷并没有符合我第一直觉以为电影会给的设定,在网络时代下被霸凌后轻生,她的死更像是一场家庭内的悲剧,一个努力想要做到好,却什么也做不好的女学生,最终因为地震想要保留住自己被爸妈信任的“证明”,不幸被倒下来的柜子给压死……
这样的死也许造就了她到了鬼界依旧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好在她遇见了陈柏霖饰演的经纪人Makoto,这个有着早期金城武发型的偶像明星,因为一次登台前的练习意外死亡。
先说到这里,因为我还可以一直说下去。《诡才之道》电影的设定就是如此有趣,甚至还没提“厉鬼证”如何申请、要求厉鬼去吓人的公司又是怎么样盯业绩、要旗下的厉鬼做到最好……
以上都是优点,但如果你在我的描述中已经有点失去焦点的话,那本片的缺点就是如此了:重点在哪里?
这是一部关于鬼界才艺秀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死后还要变成社畜追业绩的电影、是一部生前悬念如何影响死后的电影?是一部新旧世代碰撞如何蹦出新火花的电影?
《诡才之道》的主轴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看见卓晓雷奋力一跳跃上鬼界热搜后,她做了什么努力?
当我们以为资深女鬼凯萨琳再也不收学徒后又为什么选择相信卓晓雷?
一部好的电影,除了故事概念要有趣,电影里的角色动机也必须要明确,导演只需要着重在“一个角色”上,就能利用《诡才之道》的世界观将故事推动到能真实触动观众心灵的层面,但它失败了。
而且令人有点尴尬的是,就算没有一个背景故事被完整执行,观众甚至可以看出导演想塞进去更多东西,你想要彩蛋吗?
我都给你,电影里有《fan校》的台词、有很多只长颈鹿(不知道为何)、有看似致敬恐怖片《鬼影》的女鬼坐肩上……
这些东西塞的很满,也塞的很粗糙,而它本来的用意或许是要抓住观众的眼球,但就像松露薯条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薯条沾松露,不是在松露酱里面的一根薯条。
觉得这个比喻不好笑吗?《诡才之道》里面有更多不好笑的梗,例如用血写下恐怖的东西是“香菜”、踩到“乐高”等!
电影看到一半,我突然有种在看《疯神无双》的感觉,只是将节目时长拉长到2小时,塞进更多没来由、无厘头的喜剧对白,但这也不是全都是坏事,毕竟当乱塞的梗太满之后,10个里面总会中几个让人忍不住“噗呲”笑出来的桥段(事实上,踩到乐高我笑了)。
但好可惜,真正跟主线剧情有关的安排,不但不好笑、不深刻、不感人,甚至到最后,也不重要了?当一群鬼不明原因扮成女高中生,在马路上边跑边叫时,让人不禁纳闷:一群老人(或老“鬼”)干什么又学起青春校园喜剧了呢?鬼才知道。
其实,连片名《诡才之道》都是被浪费的一个好题材,这四个字出现在凯萨琳被问到为什么鬼要那么卖力的被人看见,这可以是《寻梦环游记》里“害怕被人忘记”的深刻共鸣、又或者是生前执念如何让死后孤魂野鬼找不到投胎之路(就像《心灵奇旅》一样),张榕容一脸若有所思却刻意不屑地说:“鬼才知道”,我们以为最后导演想让身为人的观众也知道,但到最后,观众不知道、鬼也不知道了。
有人说:《诡才之道》建构了一个在地的“鬼界”、有人说:《诡才之道》是鬼片版的《怪兽电力公司》,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其实跟《粽邪3:鬼门开》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尽管后者根本就不是“喜剧”,但它们的缺点如出一辙,好像一个抱着满满点子的学生,最终拿不定主意用哪一个“好点子”当成最后发表的成果,而这种“什么都想沾一点”的缺陷,在明显没有那么多经费的台片里更加明显。
我曾经在《周处除三害》红极一时时推荐过另一部犯罪悬疑类型的台片《追缉》,我认为它有大卫芬奇《七宗罪》的影子,这不只是想要讨论它的风格致敬,反而是透过简单的线性探案过程,去讲说好一个“探案故事”有多么重要,只要说完了、演员的演技到位,那么这个故事中就算有不合理之处也不足以掩盖全片的整体性。
但《诡才之道》中满满的彩蛋、喜剧梗、人物客串,加上话剧社的演技(可能是故意的)、有时不太用心的特殊化妆,让人很容易往其中一个分心的因素专研,例如:消失的鬼是在鬼界死了,还是投胎?(投胎不是好事吗)、不当厉鬼的孤魂野鬼的工作是什么?厉鬼公司怎么创立的?为什么只有一家?
你会发现,《诡才之道》创造的世界其实很大,若没抓住焦点、观众的目光很容易发散,毕竟我相信此时此刻,死去的人应该比活在世界上现有的人还要多(所以鬼界应该要跟《寻梦环游记》一样缤纷拥挤才对),那怎么会只有一间公司、几只厉鬼而已呢?
如果电影选择用最小的地方出发,例如卓晓雷的死因、她在鬼界的颓靡以及找到自己最深的“怨念”到最后,放下怨念回归与父母之间的和解……这些很狗血、很通俗,我懂我理解,但这总比一句“鬼才知道”或“死活都怕被人忘记”的台词带过还要负责,否则吵吵闹闹到了结局,这部电影到底带给观众什么,除非你真的对片中每一个笑点都买单,那它给你的就是一场精彩的“恐怖喜剧”,否则的话,鬼才知道!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