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早就不在了,名字却还在舆论场里被按着说话,甚至连“她的遗愿”都有人代她说出来。这不是哪部宫斗剧,是大S去世后两位律师的“互相辟谣”。
有时候刷热搜就像翻旧账。
人早就不在了,名字却还在舆论场里被按着说话,甚至连“她的遗愿”都有人代她说出来。这不是哪部宫斗剧,是大S去世后两位律师的“互相辟谣”。
我说真的,这事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沉默的。
不是没啥可说,是因为看着难受。
难受在哪儿?一个人走了,安安静静地走了,可她身后那点未了的家务事,成了别人手里的“通行证”。你只要说得好听,说得顺耳,你就能“代表她”。
问题是,她同意了吗?
你听,这事起得多拧巴。
8月25日,大S生前的代理律师邓高静发声,说自己还在被正式委托,案件在继续处理中。
一开口就是正经律师行话,“请公众耐心等待处理结果”。听起来像是想把这事一步步依法走完,态度还挺硬。
结果第二天,也就是8月26日,张兰那边的“战兰女团”成员之一、同样是律师的“莉姐”,立马发了一段反击——说得格外温柔:“熙媛的遗愿是放下恩怨情仇,是不想再闹下去了”。
两方说的,完全对不上。
一个说案子还在打,一个说人家其实早就不想打了;一个说“我是她委托的律师”,另一个说“她都交代过要和平了”。
听到这儿,正常人都会下意识地皱眉:那到底是谁在说谎?
还是说,有人拿着“她的名字”在当护身符?
如果大S还活着,她自己站出来澄清:“这案子我还在打”或者“我不打了”,那都没事。
你说你代表她,她说你别瞎扯,一句话的事。
但现在,她走了。
她说不了话了。
所以,只要你敢说得足够响,观众又信,那你说的就成了“她的原话”。
她变成了“无声的背书人”。谁想立场硬,就说她要打到底;谁想退一步,就说她想体面结束。
她,彻底成了一个可以反复调用的“符号”。
一个不能说“不”的名字。
我们接着说,莉姐的发言其实非常有技巧。
她没有硬刚邓律师,也没有提名字,但她用了一个最容易打动人的说法:
“熙媛的遗愿是希望双方和解,是为了两个孩子。”
听起来就像是一位温柔母亲临终前的交代,眼里只有孩子,没有恩怨。
这种话谁敢反驳?
你一质疑,立马就有人跳出来骂你:“人都没了,你还要跟她的遗愿对着干?”
但问题在于,这段“遗愿”,有没有白纸黑字?有没有录音?有没有哪怕一个她亲笔签字的正式文档?
没有。
那这遗愿是怎么来的?谁定义的?
是现场见证?是口头转述?是情绪理解?是某种剧本?
咱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证据,那“遗愿”就是一种叙事武器。说白了,这不是一个事实判断,而是一个话术选择。
而且这个话术用得非常聪明,它直接把“继续打官司”变成了一种“不识抬举”。
谁还想依法维权,那就是不懂死者的体面,不为孩子考虑,不肯放下仇恨。
这不是在争论案情了,这是在道德PUA。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
大S作为公众人物,这几年她的婚姻、家庭、抚养权、金钱往来,全被摊在阳光下,谁都能拿她当素材。
她的名字,不只是情绪符号,还是流量工具、法务话术、家族纠纷的锚点。
她的母亲发言,她的前夫发微博,她的妹妹点赞,她的律师开口……每一个人都能说“她当时是这么想的”。
谁都有发言权,唯独她——最没有。
最讽刺的是,这个没有声音的人,却成了这个舆论现场最频繁被提及的那个。
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点怪?
一个女人去世了,照理说应该安静、清净、被怀念。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孩子和回忆,还有无数个没完的争论。
有人说她要打官司,有人说她想原谅;有人说她对爱执着到底,有人说她早已放下过去。
这些说法,都披着“为她好”的壳,但你我心里明白,有些人,是在“替她发声”,有些人,是在“借她立场”。
她到底欠了谁的真相?她到底负了谁的信仰?她到底放没放下汪小菲?这些问题,哪怕她活着都未必愿意回答,现在更没有可能。
可惜,还是有人一遍遍掏出她的名字,让她“继续发言”。
继续跟张兰打,继续跟前夫撕,继续站队、继续开战、继续在热搜上“现身”。
她就不能彻底离开吗?
这场律师互怼,表面看是一场辩论,实际上是一次“公共人物死后声音所有权”的撕扯。
谁能替她说话,谁就能在道德上赢;谁抢先说她“已经想放下”,谁就掌控了退场节奏。
可问题是,她到底有没有想说这些,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这才是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不是有人在撒谎,是她的沉默,让每个人都有了说话的底气。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最大的尊重是让她安静,而不是继续让她在人世间“被发声”。
如果她知道,她离开之后,还得反复被挂在热搜上,被律师拿来对线,被亲人拿来立场操作,她会怎么想?
没人能替她回答。
可大家,谁都在替她回答。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