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修筑了歇马营石桥以来,刘青霞就已经名声大振,各界人士的赞誉使她深受鼓舞,也使她进一步懂得:钱财,只有用在解人之难的地方,才有光彩,才有意义。现在,她又由“异风周”这位失明老人的遭遇受到了启发,对在生活底层挣扎的盲残人寄予莫大的同情,似乎也夹杂一些连她自己也不
自修筑了歇马营石桥以来,刘青霞就已经名声大振,各界人士的赞誉使她深受鼓舞,也使她进一步懂得:钱财,只有用在解人之难的地方,才有光彩,才有意义。现在,她又由“异风周”这位失明老人的遭遇受到了启发,对在生活底层挣扎的盲残人寄予莫大的同情,似乎也夹杂一些连她自己也不易觉察的对刘少德的怨愤、藐视与挑战,准备做第二件有光彩、有意义的事了。
当天晚上,青霞就在灯下亲自起草了一个“告示”,大意是:凡是尉氏县内鳏寡孤独、衣食无着的盲残人均可入盲人院,衣食等项均由该院供给等语。第二天她让帐房抄写了百多份,然后派人在各乡村、镇张贴。
同时,青霞又让家人将城西北隅的一座偏院腾出,作为“盲人院”院址,并做好了床铺,订置了厨具及其它生活用品用具,指派专人经营该院事务。
告示贴出后,盲残人个个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不足十天就集聚了二百四十多名盲残人,少数虽未失明,但四肢严重残废的人和几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要求入院,青霞也让管事人作为特例收下了。
先例既开,而灾荒又愈演愈烈,又有许多残废人和孤儿要求入院,后来就连一些不盲不残但无庄无地的城镇贫民也纷纷要求入院,由于房舍不足,实难如数接纳,只好让管事人婉言谢绝。
这下可给管事人找了麻烦,尽管他一再好言相劝,怎奈前来要求入院者确系贫苦不堪之人,青霞也亲见这些人形容憔悴、破衣烂衫的,甚是可怜,着实不好推却,经过一番思虑,她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自己重新建一处宅院,将老宅院全部移作救济事业使用。
青霞亲自按她娘家的宅院绘了图纸,择定吉日,即动工修建。
就这样,历时半年,新宅院建成了。
新宅院建成后,青霞原打算给它起名叫“四知堂”,这自然是有说辞的——
据说某朝代尉氏有一任县令,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不但断案如神,而且从不受分文贿赂。人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指那些较为清廉的知府每年也少不了几万银子的额外进项,而这位知县每年仅靠微薄的年俸维持生活,其生活之清苦就可想而知了。有一次,这位县令带着幼子在县城集上观光,孩子想吃一个柿子,他竟无钱给孩子买,孩子哭闹不休,招了他一顿斥责。后来当那个卖柿子的人知道他就是堂堂父母官时,深为感动,便亲自将一篮柿子送到他的居室。这位县令说:“他人之物,不可得也”,拒不接受,那个卖柿子的人说:“我给你送杮子谁也不知,你何必多虑?”县令说:“怎么不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也!”
这自然是一个传说而已,但青霞出于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钦佩,很想以“四知”命名新宅院,后来她又觉得这样命名未免不够谦虚,自家人等为人处事距这位传说中的县令也差之甚远,最后她以效法这位古时县令的寓意,将新宅院定名为“师古堂”。
师古堂建成后,不但原有的“盲人院”得到了扩充,而且又将无人抚养的孤儿孤女收拢起来,办了“养济院”,还将无产无业的城镇贫民集中起来,办了“平民工厂”,一时间,一个由刘青霞出资兴办的综合性的福利救济机构在尉氏出现,轰动了四面八方。
在这个救济机构里,刘青霞免费供给衣服、饮食,还给他们购置生产工具和原材料,如荆条、木料、布匹、麻绳、铁皮、钢、锡等,让他们从事各自力所能及的劳作,编筐握篓、制作家具、缝衣做鞋、拧麻绳、焊壶等,在天灾之年,这些残疾之人与孤儿、贫民不受冻饿之苦,自然无比欢欣。 说书唱曲儿的盲艺人给他们说古道今,更增添了无限欢乐。乡里百姓对此无不称颂。
然而,这一深得人心的义举,却引起了刘氏族人的不满,在师古堂兴建的过程中,刘氏族人中的一些遗老遗少们就嘁臧喳喳地说东道西,横加指责,特别是“大军师”刘少德,当初他没有把继承权给儿子争到手,早就怀恨在心,刘青霞将她抱养的孩子刘鼎元抱回尉氏后,他曾经在青霞婆母杨氏老太太面前暗示过这孩子来历不明,多亏老太太知道原委,不但没有加罪于儿媳,反倒将他刘少德数落了一回。歇马营石桥建成后,断了他码头上的财路,他在族人中大造舆论,说他家渡船出事故是刘青霞妨的。现在又见青霞陆续办了“盲人院”、“养济院”、“平民工厂”,在群众中名声越来越大,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哼,娘的,简直是扫帚星下凡。我看她是不把十一弟的家业攉干荡净,不打算拉倒!”
他不止一次地在一些族人中这样咒骂青霞,然而他却没有理由公开干预青霞的行动,只能象一条恶狗那样在人背后干嚎几声罢了。
尽管这样,青霞还是受到了多数族人的非议。甚至在刘少德的煽动下,刘氏中的一些穷人也指责她胳膊肘往外拐,说她“给外姓人办事不少,给刘姓人办事不多”,“有了外心”等等,不一而足。一时间青霞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她非常痛苦。
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她又作出了一个断然的决策:将自家的土地捐出了一千三百亩,作为“刘氏义庄”,规定:凡尉氏县六十岁以上的刘姓老人每月可到“义庄仓”支领小麦三斗(计七十五斤),每年腊月初八对刘氏贫苦人家放粮一次,以助其度过年关。
果然不出青霞所料:刘氏的贫苦百姓都站在她这一边了,这使刘少德日渐孤立,却无可奈何。
不久,在周兰亭的倡导下,尉氏县的百姓联名写了一个替青霞请封的《万民折》,递到光绪皇帝的手中。
来源:追寻历史了解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