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 年11月17日上午 9 时,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藏经阁内,氛围庄严肃穆,佛音悠悠回荡。
2020 年11月17日上午 9 时,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藏经阁内,氛围庄严肃穆,佛音悠悠回荡。
72 岁高龄的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朝着释永信大和尚走去。
随着剃刀轻轻挥动,他那黑白相间的长发,一缕缕飘落于地 。
这一念,既是与少林三十六载缘分的归宿,也系着他一生积攒的46亿身家。
人们不禁好奇,释永信倒台,46亿将何去何从?
蔡志忠这人,打小就怀揣着对漫画的执着志向,笔下诸子百家跃然纸上,甚至打破日本漫画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一生淡泊,不为子女留财,脚穿破鞋,却视金钱如粪土,只愿以生命换取创作。
这位曾说“一枝草一点露,天公地道”的老人,皈依佛门本是求得心灵归处。
由于佛教戒律中有明确规定,年满七十岁以上者不得受 “具足戒”,蔡志忠因此只能受 “沙弥戒”,成为 “沙弥”,而非正式的 “比丘”。
他甚至为少林寺创作《参禅步道》,倾注对禅意的毕生理解。然而,这一切纯粹的信仰,都在其“恩师”释永信倒台后,被撕裂成刺眼的碎片。
仅仅五年后,昔日为蔡志忠剃度的方丈,竟被官方通报涉嫌“挪用侵占寺院资金资产”、“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那句“出烦恼家”的训诫,听来是何等巨大的讽刺?
早在十年前,有关释永信私生活混乱和财务问题的举报便沸沸扬扬,当时寺方以“收养弃婴”、“子宫切除”等荒谬理由搪塞过去。
如今,这一切谎言终于破产,中国佛教协会火速注销了其戒牒,这位一度被称为“佛门CEO”的方丈,方丈室被铁皮封死,从神坛跌入泥沼。
一个老艺术家的信仰之基,瞬间变得摇摇欲坠。
蔡志忠的“裸捐”曾轰动一时。
这个老头把钱看得很淡,一分钱都没留给子女。
他将毕生所有——估值46亿人民币的5000多尊佛像、唐卡、铜雕,以及所有漫画画稿和手稿尽数捐予少林寺。
其中,超过九成是不可交易的宗教文物,它们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非世俗商品。
他甚至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葬在少林寺塔林,甚至曾半开玩笑说:“这遗体到了少林寺,说不定能成份观光资源,搞不好还能给我立块大碑呢。”
这是一个彻底的交托,是灵魂与物质的双重归附。
他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当年那份赤诚的承诺,竟会被方丈丑闻的阴霾悄然笼罩。
可这笔巨额捐赠和安葬遗愿,现在却成了个烫手山芋。
这个曾经给蔡志忠剃度的师父,瞬间从佛门高僧变成了阶下囚。
释永信的核心罪名便是“挪用侵占寺院资金资产”,这让人不得不担忧,蔡志忠倾尽所有的捐赠物将何去何从?
当初捐赠的契约,是与一个具体的、有方丈身份的人建立的。
如今,那个人已经垮台,契约的对象荡然无存,这份巨额“遗产”便成了无人可明确接收的悬浮之物。
尽管少林寺新任住持已由洛阳白马寺原方丈印乐法师接任,他的到来预示着寺院可能回归传统与清净,但如何妥善处理这份前任遗留的、牵涉甚广且极为复杂的巨额承诺,无疑是摆在他面前一道巨大的难题。
蔡志忠剃度那一刻,对少林寺的虔诚与对释永信个人的信任是融为一体的。
师徒关系,本应是精神指引的灯塔。
可当这位灯塔自身已然沉沦,身为弟子的“释延一”又该如何自处?他如何继续“以戒为师”?
这份信任的坍塌,无疑给年迈的蔡志忠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尴尬与冲击。
曾经那位热衷于商业版图、被贴上“佛门CEO”标签的释永信,其时代最终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仓促落幕。
而新到来的印乐法师,与他截然不同。印乐法师曾在白马寺亲自带领僧人耕种,以清贫苦修、恪守传统而闻名。
这个印乐法师原来是洛阳白马寺的方丈,1966年出生,16岁就出家了,在白马寺当了近20年方丈。
他的管理风格跟释永信完全不一样,更注重传统佛教文化,反对过度商业化。
在白马寺的时候,印乐法师就明确说过: "白马寺要按照佛教传统做事,好好传承佛教文化" 。
他还亲自带着和尚们种地,游客都夸他"比专业农民干得还好"。
但是新方丈能不能处理好前任留下的烂摊子,特别是蔡志忠那46亿捐赠怎么办,现在还不没有答案。
他的上任,似乎预示着少林寺将尝试洗去商业化印记,重回佛法本源。
然而,这场佛门风波中,最孤独的莫过于77岁的蔡志忠。
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宿,晚年却遭遇信仰与现实最猛烈的碰撞。
他计划中的500本书尚未完成,珍藏的佛像无处安放,他将如何面对这未知的余生?
少林寺山间的清晨,晨钟依旧悠远,达摩祖师像前的香火仍在袅袅升腾。
新住持的到来,仿佛要为这座千年古刹,拂去浮华,涤荡尘埃。寺院看似在缓慢而坚定地回归最初的清净与本真。
然而,对于将自己一生倾囊相授的蔡志忠而言,这钟声是否还能指引他通往内心的宁静?
当剃刀落下的那一刻,蔡志忠或许以为找到了灵魂的永恒锚点,却未料命运的笔触比他笔下的漫画更显荒诞。
46 亿的捐赠成了悬在半空的问号,既是对佛门清规的考验,也是对人性复杂的注解 —— 当信仰的载体轰然倒塌,那些倾注了毕生赤诚的交付,该如何在裂痕中寻找安放的角落?
也许那 46 亿的去向,早已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当信仰的镜像被打碎,有人依然愿意拾起碎片,照见自己最初的模样。
资料来源:
来源:屏风浊影深